項次 |
股票名稱 |
標題 |
訊息來源 |
日期 |
1 |
台灣集保 |
|
摘錄工商A2版 |
2025-05-15 |
護國神山台積電股價穩步走揚,14日尾盤一舉拉高至999元,再戰 千金地位,加上季配息政策拉高至5元,帶動小資族群搶在千元大關 前進場布局,零股單日交易爆出424.46萬股大量,創近一個月新高, 而4月初在7、8字頭低檔進場的零股族,也已樂賺雙位數報酬。
據統計,台積電14日零股交易共達424.46萬股,較13日倍增,創4 月15日以來最大交易股數,且值得一提的是,也是近期罕見在台積電 股價走揚時,零股市場反而出現明顯爆量,與先前「越跌越買」情況 不同。
玉山投顧研究部資深協理湯麒國表示,中美關稅戰降溫,加上川普 考慮鬆綁AI晶片禁令,允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逾100萬枚輝達高 階晶片,激勵台積電為首的AI供應鏈同步上漲,在市場氣氛轉佳情況 下,帶動一波內外資買盤同步回籠趨勢。
除此之外,台積電董事會決議調高今年首季現金股利,由原本預計 季配息每股配發現金股利4.5元增加至每股5元,創季配息以來新高, 也進一步吸引以中長期投資為主要策略的零股族積極湧入。
回顧4月股災期間,台積電在4月9日股價最低曾來到780元,零股交 易爆出1,360.49萬股,創歷史次高紀錄,其後在股價逐步止穩過程中 ,小資族也展現持續低檔加碼實力,台積電連日穩居零股交易榜首。
據臺灣集保結算所統計,台積電目前零股股東來到135.41萬人,自 4月清明連假前的124.43萬人增加約11萬人,若單以股價變化推算, 14日收盤999元,為3月8日以來的近兩月新高,在此期間進場台積電 零股的小資族帳上將全數獲利,搶在780元低點的投資人則有約28% 報酬。
|
2 |
台灣集保 |
|
摘錄工商A2版 |
2025-05-15 |
金管會力拚台版TISA,在沒有稅負優勢下先上路,T級別基金最快 6月中可推出,拚7月正式上線,開啟國內基金的退休新制。
據了解,負責台版TISA規劃執行的臺灣集保結算所,正積極接觸各 大投信公司,第一波主要以大型投信公司為主,希望透過投信讓利的 方式設立T級別基金,將和基富通證券平台「好享退」P級別、「好好 退」專案內R級別境內基金,一起納TISA基金池。
T級別指專為TISA的境內低經管費率基金,P級別指好享退專案內的 境內基金,R級別指好好退專案內的境內基金。
投信投顧公會推行多年的「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」(TISA),因 無法爭取到財政部額外增加稅負的優惠,陷入持續卡關,但鑒於台灣 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金管會政策轉個彎持續推動,先爭取由投信業者 「讓利」提供經管費優惠的優質基金,來鼓勵國人先開立TISA帳戶, 未來將持續爭取稅負優惠,屆時專戶內的基金就可直接受惠免稅優勢 ,因此改由集保結算所來繼續推動統籌該項政策。
據了解,集保結算所近期已經開始積極拜訪投信業者,首波鎖定大 型投信高層,包括國泰、群益、元大、富邦等投信,希望共同推動T ISA制度。投信高層表示,透過集保結算所的統管,有助於未來若爭 取到稅負優惠後,就可立即讓專戶內的民眾受惠,為鼓勵國人重視退 休規劃,也多願意降低經管費讓旗下的強棒基金以T級別方式入TISA ,共同參與TISA的推動。
投信高層指出,TISA雖還沒有稅負優惠的大誘因,但透過集保結算 所統整專戶,民眾在各銷售機構開立TISA帳戶,可先享有經管費優惠 ,對於長期投資、普惠金融都會有正面的效益。未來還是會持續爭取 稅負優惠,萬一爭取成功,集保結算所統整的專戶就可讓民眾立即享 有優惠。
目前TISA的基金池鎖定境內基金,大型投信公司的配合意願高,預 估最快6月中即可完成T級別基金的籌設,以配合TISA力拼7月正式上 線的時程。
|
3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4版 |
2025-05-15 |
因應國際局勢變化,行政院推出4,100億元特別條例草案,在野主 張刪除其中撥補台電的1,000億元,行政院長卓榮泰14日在網路節目 專訪中表示,若藍白執意不支持撥補台電,「電價審議委員會隨時可 以開臨時會,不排除調漲民生電價」;台電也表示如能多開一次,確 實可多個討論成本的機會。在野黨批評,卓榮泰在情緒勒索社會大眾 與在野黨,且撥補無法解決根本問題,台電明年仍會繼續伸手要錢。
國民黨、民眾黨均認為,民進黨政府堅持非核家園,應該為自身錯 誤的能源政策承擔責任,且若堅持不使用核能,撥補台電非長久之計 ,因此主張刪除特別條例中的1000億元撥補台電預算。國民黨立委黃 健豪質疑,過去已撥補數千億元,電價仍節節上升,今年即使再撥補 1000億元,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,台電明年仍會繼續伸手要錢,這根 本就是個無底洞。
卓榮泰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指出,台電現在還得負擔一些補貼政策 ,例如對民生電價,目前補貼1度1元以上,且債務利息龐大,這些都 是電價審議委員會考量的標準,如果在野黨堅持不撥補1,000億元, 電價審議委員會可能考量漲電價,改善台電財務。
卓揆強調,今年4月委員會決議不漲價,但只是「暫時不調整」, 下次電價審議委員會開會不一定要等到9月,「如果有任何需要,可 以隨時開臨時會」。
電價費率審議會一般固定於每年4月、10月前召開,每年審議2次電 價,但根據「電價費率審議會設置及運作要點」,除定期會外,必要 時得召開臨時會議,因此審議會確實可決定多開,非僅限2次。
回顧近年,2022年4月電價費率審議會,曾以俄烏戰爭燃料波動為 由暫緩決議,然後於當年6月底再開臨時會,當時拍板7月電價平均調 漲8.4%,以產業用戶與民生千度以上住戶為主。
對於卓揆說不排除召開臨時會,台電發言人蔡志孟昨表示,4月電 價會並無結論說要開臨時會,但如能多召開一次,確實就可多一個討 論成本機會。如有舉行臨時會,台電很願意彙整各項發電成本數據提 報審議。
卓榮泰也直言,至少目前為止,民進黨是堅持非核,但是未來新核 能技術若有進展變化,可以動態調整。 |
4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4版 |
2025-05-15 |
主計長陳淑姿14日在立法院回答立委詢問時表示,若不補貼台電, 根據預估如果電價調漲,民眾每月增加電費支出約625元、一年約7, 500元;加上其他物價也會跟漲約增加3,600餘元,加起來會超過普發 現金的1萬元。
但立委追問「預估一年增加7,500元」是每人還是每戶時,陳淑姿 說,單位是每戶,這兩個有點誤差。她修正了原說法,改為若以每戶 平均2.5人計算,每人每年電價會上漲約3,000元。
在野黨立委對此答覆並不滿意,認為每人每年電價上漲3,000元, 加上其餘物價跟漲3,600餘元,加起來一個人大約是6,600元,不會超 過普發現金1萬元,官員不應將不同單位湊在一起。
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和財政委員會14日審查4,100億元「因應國際情 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」,針對應撥補台電1千億 元還是普發現金相持不下,相關條例未完成審查。
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,美國總統川普4月3日公布對等關稅政策,政 府48小時內即提出93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,為全球最早提出產業補助 計畫的國家,條例正在立院審議,但各黨團意見不一。
經濟部次長何晉滄也說,工商團體一直籲請朝野黨團支持撥補台電 ,可讓國內物價更穩定。
針對撥補台電,在野黨除提出應強化核能訴求,也要求經濟部和台 電保證補貼後不漲電價。何晉滄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強調,撥補希望 增加台電財務韌性,電價調整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。
至於在野黨力主普發現金,財政部次長阮清華說,特別條例是為因 應美國關稅問題,經費考慮須長遠,若不撥補台電電費,萬一造成物 價上漲,一般民眾受到的影響會比不普發現金來得大。 |
5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6版 |
2025-05-15 |
核電最後一部機組在本月17將停機除役,「核」下「氣」上,台電 已備妥480萬瓩新增天然氣機組,可以替代核三2號機95萬瓩缺口,讓 供電充裕穩定。但供電穩了,能源韌性夠嗎?外界充滿疑問。
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,最後一部核電機組退役時間,在核管法立 法之初就已確定,台電早已規劃替代供電機組,今年新增燃氣四大機 組,包括大潭7號、興達1號與2號、台中新1號機等,總容量約480萬 瓩,而核三2號才95萬瓩,今明兩年備轉容量都足夠。
如果把時間拉長至2033年,蔡志孟說,預估負載增加1,150萬瓩, 不含再生能源(未來十年新增20GW~30GW),未來十年新增供電能力 1,786萬瓩,亦即多出636萬瓩餘裕,電力供應足夠,白天備轉容量率 都逾10%,夜尖峰確保在7%以上。他並說,未來再生能源愈來愈多 ,台電將搭配儲能、緊急應變抽蓄水力及天然氣,因應夜間第二尖峰 負載供電;且需求端會採需量反應、時間電價挪移,把夜尖峰用電以 價制量移至白天,電力供需及電網韌性會同步強化。
零碳核電退役後,台灣發電8成以上靠火力,且以天然氣為供電生 力軍。目前規劃新增台電大潭、通霄、台中、興達、大林、協和等新 燃氣機組,還有部分民間IPP機組,至2033年累計淨增加1,786萬瓩, 即使扣除有變數的民間中佳電力61萬瓩,仍有逾1,700萬瓩新增供電 量,新增遠大除役機組,何況還有燃煤火力緊急備用機組,因此核電 全面停機,政府仍老神在在,不擔心供電不足。
賴政府在二次能源轉型目標中,要在2026年達成燃氣、燃煤、再生 能源發電占比為5:3:2的結構目標,至2030年則翻轉為5:2:3,再 生能源發電占比2030年將達3成;至2050年再提升為60%~70%,燃 氣及碳捕捉火力可降為20%~27%,氫能占比為9%~12%。可看出 ,台灣走入零核電,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及綠能發電。
邁向淨零 政府加大增氣減煤力道
為邁向淨零,政府加大增氣減煤力道,並提升供氣穩定及儲槽運轉 率安全,不只中油永安及台中接收站共12座儲槽,中油將規劃擴建永 安、台中接收站、新建觀塘(第三)接收站、高雄洲際接收站,台電 則規劃新建協和及台中港接收站,另台塑將興建麥寮接收站,合計共 七座接收站,若完工天然氣進口量可達2,500萬噸,其中8成皆發電用 。
「一旦七接完成,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自目前11天~14天,可提升 至一個月。」蔡志孟這樣說。這也凸顯政府對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的能源安全部署。若依2024~2033年整體電力供給規劃期程,燃氣機 組新增約3,092.2萬瓩,除役約479.8萬瓩,2033年全國燃氣裝置容量 達4,509.7萬瓩,約為2023年的2.38倍。明(2026)年天然氣發電占 比就邁向5成。
「天然氣比重過高,反而有害國家安全。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這麼 說,所有能源專家也曾示警,因為雞蛋過度集中在同一籃子裡,何況 不是自產,是仰賴進口。
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及童子賢都憂心,若兩岸一旦有「狀況」, 海上航運被阻斷,只要停運兩周,台灣供氣就有危機,即使安全存量 天數增加,後續補給進不來會更嚴重。但核能只要原料放進去,可維 持18~36個月發電不斷電,且核燃料靠空運,天然氣韌性就是不如核 能。
據能源署報告顯示,2024全年度國內總電力消費量高達2,833.5億 度,創下歷史新高,台灣今明兩年將步入年用電3千億度。政府強調 2032年之前都不缺電,童子賢卻點出區域電網不均衡的事實,因台電 限制新竹以北資料中心設立,限制北部用電,顯示北部嚴重供電不足 ,倘若北部重啟核二廠就不會有此限制。
天然氣占比太高,國家能源風險過高早有前車之鑑。俄烏開戰之際 ,2022年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,不只歐洲深受其害,亞洲也無可倖免 ,台電累計虧損高達3,000億元就是例證。從過去30年天然氣價格趨 勢,童子賢認為,天然氣會被國際壟斷廠商操縱,尤其冷冬,一口氣 會把價格拉高至好幾倍,台灣為何要大量選擇價格波動大且不穩定的 能源?
政府高層拍胸脯保證,未來七年電力相當充裕,不必擔心缺電問題 。惟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從目前12%,至2030年提升至3成,一旦一 片烏雲遮住,上百萬瓩太陽光電將瞬間歸零。南歐西班牙、葡萄牙等 整個伊比利半島日前大停電,就是因短期再生能源供電驟減。殷鑑不 遠,台灣能不慎思能源結構應多元化的國安課題? |
6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6版 |
2025-05-15 |
編按:5月17日最後一部核三廠2號機將熄燈,台灣供電走向「零核 」時代,真正進入「非核家園」。台電提出近500萬瓩新增天然氣供 電機組替代,可望穩住供電,但何以工商界及外國商會仍憂心忡忡? 台灣能源結構少了準自產能源且作基載的核電,工商界就是擔心能源 韌性不足,連美國都關切台灣的能源安全。在全球重新擁抱核電之際 ,台灣「非核」之路能走遠?本報特製作此專題,供各界討論。
全台最後一部運轉中核能機組核三廠2號機,17日即將停機解聯, 走入「除役」階段,等於宣告台灣發電進入「零核」狀態,真正邁入 「非核家園」。不過,產業界擔心基載電力少了核電,只剩排碳的火 力,對台灣能源韌性忐忑不安。
核三2號機裝置容量95.1萬瓩,占發電配比約3%,比重雖不大,但 卻是可以24小時運轉不停機的「無碳基載電力」,當核電走入歷史, 就短缺這項基載關鍵能源。美商及歐商質疑,「台灣能源韌性不足, 能支撐AI及半導體產業發展?」
核一廠是在196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之際,列入十大建設興建, 核二、三廠也是列入十二大建設行列。當時,核工人員在台電走路有 風,薪資更有特別「核能加給」,高人一等。
三座核電廠 貢獻台灣五年電力需求
據台電統計,三座核電廠40年總發電量約14,007.5億度,其中核二 、三廠分別發電5千多億度,核一廠3千多億度。如以能源署2月公布 2024年電力消費量2,833.5億度計算,約等於貢獻台灣五年電力需求 。「護國神山台積電先進製程晶圓廠傲視全球,三座核電廠長期來也 做出貢獻!」台電發言人副總蔡志孟這麼說。
三座核電廠不僅對台灣經濟貢獻大,運轉實績在全球亦屬前段班, 惟進入延役、除役轉折點,卻命運多舛。以核一廠1號機為例,2014 年12月28日歲修時,填換燃料發現一束燃料組件把手鬆脫,未獲准重 啟,直到2018年12月5日屆期除役,長達四年停機。無獨有偶,核一 廠2號機2017年6月2日,因暴雨電塔倒塌停機,直到2019年7月15日屆 期除役,也未准重啟,相當核一廠2部機都落入「提前除役」命運。
再者,核二廠1號機本運轉至2021年12月27日除役,因用過燃料池 空間不足,新北市府遲未同意乾式貯存設施動工,用過核燃料無法退 出抽換,被迫運轉至6月底,7月2日停機解聯,提早半年除役。連核 二廠2號機都因2016年5月大修完成併聯發電時跳脫,停機600多天, 2018年6月才重啟。
最後一部核三廠2號機,是在社會各界延役、除役擾嚷聲中走至盡 頭。在沒有修法下,勢必先停機,蔡志孟說,這一點,核電人員沒有 人敢說「不」。
核一、二廠4部機用過核燃料都在爐心中,堪稱世界「奇蹟」,過 去十年地方政府掣肘,日前核一室外乾貯已取照將移出燃料,核二室 外乾貯去年底亦開工;至於室內乾貯,核一、二廠規劃合併招標;核 三則進行除役環評及乾貯採購作業。至少「中期」高放乾貯設施都加 快腳步,連高放最終處置選址立法,經濟部也成立專案辦公室,展現 核廢料「應處理」的態度。
台灣走向非核家園成真
事實上,最後一部核電機組停機解聯,具有重大「象徵性」意涵, 不但落實民進黨黨綱,也滿足抱持「非核」神主牌綠營人士的期待, 意味台灣走向「非核家園」(只是非核發電家園)。至於「非核」要 走多久,端視府院高層對社會氛圍及國安考量而定。
不可諱言,核電若要延役,不只修法這麼簡單,還有福島事件後需 增加安全設備,核能發電專業人才需要重新招攬與補充等,少則三年 、多則五年,還有一段長路要走。「核電機組運轉40年,和車子停一 陣子重開考量不同」蔡志孟說,若要延役有許多安檢工作要做,包括 檢查機械、電氣、儀控等設備,評估材料老化情況,學者也點出蒸汽 設備應更換,還有核三廠乾貯設施須同步興建啟用。
另日本311福島事故後,不只設備汰舊換新,海嘯牆興建及必要耐 震補強等都需強化。除此,台電要提出延役申請計畫,由核安會及國 際間同儕審查,惟在非核氛圍下,核安會專業人力及能力能否擔此大 任,不無疑問,只能引入國際同儕協助,多重確保核安。
「台灣有無延役經驗不用擔心」,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說,我核 電延役審查法規就是沿襲美國,美國有86部機組延役20年,經驗相當 豐富,台灣核電設備及技術也來自美國,一旦向美採購設備、零件及 核燃料,在核安上不但更有信心,也兼具改善貿易逆差效果,一舉數 得。
環團指世界沒有停機後又重啟案例,而美國密西根州帕利塞德Pal isades核電廠就是首座關閉又重啟案例,之前也傳出微軟打算重啟三 哩島核電廠。葉宗洸說,停機後重啟技術上不是問題。
總之,除役和延役是二條完全相反的路線,不論台灣要走哪一條路 ,決策宜快不宜拖!若懸而不決,核電員工將無所適從,人心更會浮 動。核三廠有550名員工,台電決定517之後,暫續留廠內,進行營運 維護工作;另核二廠尚未取得除役許可,仍留下400多名既有電廠人 力在維護中,這些都是「延役」重要生力軍。 |
7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7版 |
2025-05-15 |
立法院13日三讀通過核管法修正,同意停止運轉核電廠,台電可申 請換發執照繼續運轉,延長期限為20年。這項修正賦予核電廠取得延 役或重啟的法律依據,讓台灣減碳淨零之路,多了核電的選項,賴政 府是否會為核電重啟開這一扇門,後續發展頗值得觀察。
關切台灣能源韌性 AIT拋解方
美國在台協會(AIT)處長谷立言多次公開強調,台灣能源韌性的 重要,不但點出美商希望在台投資AI數據中心,最擔心就是能源韌性 不足,並表達願意為台灣提供核能等能源解方,也願意協助處理核廢 料問題。這番談話是否暗示美國支持台灣核電延役或重啟,令人玩味 。美國小型核反應爐SMR還在研發階段,尚未商業化,美國還沒有SM R設備可以賣給台灣。但谷立言卻說,核能方面,美國準備好協助引 進既有及新興技術,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,也樂意幫助台 灣解決核廢料儲存的挑戰,無論台灣有何需求,美國都能提供能源解 方。
另外,經長郭智輝也說,未來十年對美採購清單,先進SMR政府沒 有排除,AIT也表達願意協助台灣處理核廢料,將研究如何請美國幫 忙;未來新核能技術趨勢是發展SMR,政府正在規畫推動SMR技術,以 因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。
顯見,賴政府對「新」核能技術開放研究,不是口頭說說。而谷立 言暢談核能,外界揣測應是傳達川普政府重要訊息,也有意在力促賴 政府扭轉核電政策,支持核電重啟的意味,讓民進黨「非核家園」政 策轉彎,有台階可下。
「美國高度關注台灣國家安全,尤其能源安全。」清大核工系教授 葉宗洸表示,過去兩年曾與美國智庫交流,美方認為台灣不應放棄三 座核電廠不用,尤其台灣仰賴進口能源逾9成,但核能燃料安全存量 可達18~36個月,核電應列入台灣能源選項,希望台灣續用核電。
葉宗洸說,谷立言的談話並非頭一次,希望台灣能源政策有所轉圜 、勿輕言放棄核能選項的用意明顯,以強化台灣的能源安全,國家安 全是美方關切的重中之重。
核管法修法為核電復活跨出一大步,葉宗洸呼籲,應盡速展開延役 或重啟程序,美國核電廠已有停機再重啟案例,核安會修訂的子法應 可加速進行,畢竟美國核管會都有延役或重啟法規,可如法泡製,相 信核安會不致阻撓核電重啟之路。
同時,台灣也應展開SMR新技術的研發。葉宗洸說,SMR具有量體小 ,周邊設備少,較易維護等優點,缺點是機組容量較小,但適合小型 區域供電,例如科學園區若有SMR,不必和園區外台電電網掛勾,一 旦大停電可自給自足,且無碳電力更符合出口高科技業者淨零需求, 未來若開放使用,台積電就可考慮供電給自家廠區使用。
然而,經濟部預估2024~203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.8%,寬 列AI科技用電需求,預估至2028年約需增加200萬瓩電力。2033年全 國用電量會較今年多出772億度,台電雖全力倍增天然氣,並開發再 生能源,但韌性都不如核電。
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喊出核電占比要達30%,才能滿足未來AI等先 進科技發展需求。他認為,核能具有占地小、供電穩定、不排碳、經 濟實惠、能源韌性強等五大優點;而台灣地狹人稠,不利風電和光電 大量發展,且綠電無法作基載電力,核綠可共存,不該廢核電。倘若 三座核電廠都重啟,就可占發電約16%。
核電復興最快捷徑,就是仿效美、日及歐洲,將核電廠延壽或將關 閉電廠重啟,才是淨零務實之道。既然台電評估核3重啟需三年半, 核安會、經濟部及台電應各司其職,立即著手延役重啟作業,政府決 策不要再慢郎中了,以免「核工專業人才走了,很難再回來」。
核電重啟 有長路要走
台灣核電是否復活,似有跡可尋:一、賴清德曾對外表示「非核家 園並非民進黨的神主牌」,開放各界討論;二、立院修改核管法,保 留核電延役或重啟選項,讓行政部門有「依法行政」台階下,核廢料 也拚年底前完成高放最終處置場選址立法,展現處理決心;三、AIT 處長谷立言談話,釋出川普政府對台灣「能源安全」的關切;四、卓 揆近日對既有核電釋出開放討論態度。
卓揆表態,核管法修法如經民主表決通過,行政院沒有不接受的地 方,換言之,不會提出覆議;惟總統賴清德僅重申,任何政策變更, 須滿足「核安無虞、核廢有解、社會共識」三個前提,不可能未經審 查就延役,並未表態是否支持延役或重啟,留下政策模糊想像空間, 看來,核電重啟之路有一段長路要走。誠如童子賢所言,「核能並非 信仰,只是一種能源工具」,即使不缺電,台灣實沒有必要放棄任一 無碳基載(核能)電力且有助減碳的能源! |
8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7版 |
2025-05-15 |
日本311地震之後,全球興起一股反核浪潮,但近年來找不到其他 更好減碳替代方案,加上科技日新月異,AI浪潮興起,微軟、亞馬遜 和Google等科技巨擘,掀起「核能復興潮」支撐資料中心,俄烏戰爭 後,各國開始重新擁抱核能,沈寂十年的核電再度由黑翻紅,成全球 熱議話題。
全球200多個國家中,僅33個國家使用核電,在使用核電國家中, 真正從「有核」走入「零核」國家,嚴格說,只有廢核急先鋒德國, 但是德國仍使用法國輸送的核電。在俄烏開戰之際,歐盟急欲與俄羅 斯天然氣脫勾,惟俄切斷輸歐天然氣管線,打亂德國2022年關閉核電 廠計畫,迫於形勢,德國延後一年才實現「非核家園」。
聯合國2023年12月COP28年會中,有22個國家提出2050核能產量成 長3倍的擁核倡議,而前一年2022年7月6日,歐洲議會正式認定核能 為「綠能」,指其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。但早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前, 國際能源署(IEA)就曾表示,全球核能工業規模須在未來20年內擴 大1倍,才能實現「淨零碳排」目標。
顯見,在國際迫於減碳工具有限、俄烏戰爭、AI科技發展電力需求 大增等現實考量下,不得不重新正視被冷落十年的核能工業。先前曾 有廢核規劃的國家,都紛紛出現鬆動,重新擁抱核能。
例如比利時政策轉彎,除役年限延至2035年;瑞典原本公投決定逐 步廢核,這兩年也決定將在2045年前新建十座常規核反應爐,並取消 國內最多只能有十座反應爐限制。義大利也是公投決定廢核,俄烏戰 爭後,政府計劃到2050年核能預計占全國電力供應約11%~22%。除 了瑞典、義大利外,歐洲類似情況還有瑞士、丹麥及荷蘭等多國。
核能市場 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
亞洲最具代表是日本,311福島核災事故後,對核電造成重大衝擊 ,日本政府暫停54部核電機組運轉。但歷經十年,在能源安全自主壓 力、國際情勢變化及淨零迫切,逐步重啟且延役舊核電,並投入擁抱 小型SMR新核電,2030年計畫核電占比達20%至22%。南韓也取消前 任總統文在寅任內去核電政策,改為積極活用核電。
全球核能市場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,有40多個國家計劃新建核電廠 ,其中十個國家過去從未擁有核能設施,而美、法、日積極投資SMR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,將其視為下一代核能關鍵技術發展。新建大型核 反應爐國家,以中國及俄羅斯為代表,中國每年核准新建十部機組以 上,計劃2030年前超越美國,成為全球容量最大國家,將占全球新增 核能發電量一半以上。
據國際原子能總署(IAEA)網站統計,全球至少有127部舊有核電 機組延役,年限以20年為主流,少數國家一次以十年為限,例如南韓 、英國。美國核管會核准94部機組延壽至60年,但有的因成本太貴放 棄,仍有多達86部機組延壽60年,其中有12部延役至80年。
日本原有54部機電機組,福島核災後被廢止24部,現共有33部核電 機組,有14部獲准重啟,其中七部獲准延役20年,有一部待核准中; 南韓計畫讓十部老舊核電機組延役,有一部擬延役十年正審查中。台 電核一廠曾在2009年提出「延役」申請,但2016年7月即主動撤案, 歷經七年多審查,中間曾中斷審查三年多。
環長彭啟明舉IAEA報告為例指出,日本重啟費時約5~6年,而延役 經費450億到622億元、重啟經費750億到1,775億元,並不便宜。對此 ,核電專家指出,核一、二廠停機,卻興建大量再生能源,投入數千 億成本,相較之下,核電廠容量大,這些延役的必要成本仍具經濟效 益。
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也引數字說,台電曾於2014年評估,不含燃 料、維護、人事等,必要安檢與設備更換約需400億元。其中,核一 、二廠四部機共200億元,核三若更換蒸汽產生器,兩部機亦需200億 元,保守以十年通膨增為3倍估算,六部機組延役共需1,200億元,平 均每部機約200億元,絕非外傳的千億天價。
對此,台電並不願鬆口,過去曾以在運轉中機組估算延役成本,因 此較便宜,但歷經日本311事故,加上十多年營建物價翻倍上揚,且 核安會可能有很多不確定要求,重啟經費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,除非 確定延役哪一部機組,台電才會審慎評估重啟費用。
不論歐美或亞洲,廢核政策一一轉彎,反觀台灣呢?仍以「核安、 核廢料能處理、社會共識」等三大前提為緊箍咒。日韓是我競爭對手 國,已迫於現實,跟進國際核電復興潮流,號稱與國際民主國家共享 自由民主價值、與友盟國家供應鏈緊密連結的台灣,能獨自缺席? |
9 |
中信產險 |
|
摘錄工商A 14 |
2025-05-15 |
為落實公平待客,台灣人壽與子公司中國信託產險邀請董事、獨董 們參與「礙」的體驗,化身視障、聽障及引導員,模擬他們的行動與 生活日常,用不同視角感受身障者最真實的困境。
「現在要下樓梯,還有一階喔,我們現在要轉彎。」董事、獨董們 戴上眼罩眼前一片漆黑,只能緊抓引導員手肘、聽著指示邁出步伐, 簡單不過的上下樓,現在想踏出一步都戰戰兢兢。
台灣人壽、中國信託產險董事公平待客座談,由伊甸基金會分享「 礙」的教育,台灣人壽獨董周冠男、許文彥,董事暨中國信託產險董 事長許東敏、李明璋、林靜雯兩兩一組,一人模擬視障者,另一位扮 演引導員,透過「人導法」的「問、拍、引、報」,親身體驗視障朋 友上下樓梯、行進轉彎的心情。
「一隻手抓手扶梯,慢慢來,右腳往前一步是第一階。」負責引導 的許東敏放慢腳步、不斷口頭提示,一步一步引導,模擬視障者的李 明璋,過程中儘管有聲音及動作提示,但短短不到十階的樓梯,也讓 他直呼看不到真的很可怕。
除了視障模擬,還同時播放三首歌曲,請董事們在混音中猜歌名, 透過這種方式體驗聽障者使用助聽器時,如果環境中的雜音太多,對 他們辨識方向及行動都有極大的困擾。
周冠男表示,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、設身處地, 他以「視障者投保簽約」為例,勉勵壽險業非常需要換位思考、將心 比心,期望未來模擬課程推展至第一線,更能以同理心服務客戶;許 文彥也強調,提供身障者的DM、無障礙網頁等服務,應該先由使用者 親身來檢視,才能貼近真實需求;林靜雯建議可規劃身障者專屬預約 服務,讓公平待客更有溫度。
伊甸基金會表示,改變從體驗開始。全臺灣身心障礙人口數約120 萬,不到20人就有一人需要個別化服務,「障礙」並不是特定族群的 標籤,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面臨的生命歷程,伊甸認為,沒有障礙的 人,只有障礙的環境,金融保險業提供無障礙網站、語音旁白、放大 字體、手語翻譯等等,都是讓身心障礙者更方便獲得應有的保障需求 ,這都是於法有據的公平待客。
台灣人壽、中國信託產險秉持We are family品牌精神,董事、員 工從上到下皆是公平待客推廣大使,台灣人壽總公司及全台七家分公 司均有無障礙設施,並提供電話預約「專人到府服務」與臨櫃「專人 服務」,滿足身障族群金融服務需求;分公司亦有《慈愛微型點字雙 視手冊》,讓視障者一「點」就通;聽、語障人士還能預約視訊、手 語服務,讓投保過程更順利;亦首創AI應用「商品有聲書」,便利高 齡、閱讀困難客群快速瞭解商品特色、保單保障及投保規則,達到保 險「無障礙」,具體落實無所不在的公平待客。 |
10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5版 |
2025-05-14 |
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17日除役,台灣供電正式邁入「零核」,不過 ,立法院會13日三讀通過《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》修正案,增訂核 電廠轉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後,台電公司得向核安會申請「再進行運轉 」,經確認安全無虞、審核同意換發執照,始得繼續運轉,有效期間 最長20年。
立委指出,現行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最長40年,到了年限即使設備 狀況良好、系統安全無虞,也無法延長運轉,規定過於僵化,此次修 法正是為了解開這道不合時宜的枷鎖。政府可確認已經停機的核三廠 一號機、即將停機的二號機「再運轉」之必要,讓能源議題多一種選 擇。
對此,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,對於已經使用40年、達到使用年 限的核三廠二號機機組,國家有必要以國人安全為優先,且由於修法 通過後也還尚無相關細部規範,故並無相關延役評估規劃。
行政院長卓榮泰接受網路節目訪問表示,5月17日後,即使沒有核 電,備載容量預計僅減少3%左右,目前台灣每日備載容量有12%至 15%,就算少了3%,仍遠高於安全備載容量6%的標準,「綽綽有餘 」。目前南部六大電廠發電量,加上AI發展的用電需求,2032年前台 灣穩定供電無虞,政府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,預計在2026年達到20% 綠能供電量的目標。
卓榮泰也說,無論《核管法》如何修改,核三廠二號機都須先經過 安全檢查,沒有任何人敢讓已運轉40年的核電機組貿然繼續運作,況 且檢查後能否重啟仍是未知數,可能面臨設備無法更新等技術難題, 「可能未來2、3年內,都無法看到核能發電在台灣發生」。
對於安全檢查項目,卓榮泰說明,台灣沒有重啟核電的經驗,必須 請教國外專家,包括:重啟要經過什麼程序、要不要做安全體檢、地 震帶有無影響、是否需要更新設備,以及設備是否買得到等。
至於近期美國在台協會提到的小型模組反應爐(SMR),卓榮泰認 為,這些技術要在10年或20年內商轉,困難度蠻大的,政府願意與世 界同步討論這些技術,若新式核能能夠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,確保核 安無虞,並取得社會共識,政府可以接受新式核能的概念。 |
11 |
台灣電力 |
|
摘錄工商A 13 |
2025-05-14 |
中鼎因認列美國子公司踩雷損失,單季財報首見虧損1.52元,13日 並舉行重訊記者會說明。中鼎董事長楊宗興表示,第一季因中鼎美國 子公司提列美國BKRF專案長期應收款的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約31億元, 認列所得稅利益5億元,淨影響數為26億元,因此預期信用減損,今 年第一季每股純損1.52元,為上市以來首見虧損。
楊宗興強調,未來中鼎美國會定期追蹤並確保GCEH營運能符合預期 ,必要時調節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的提列。
楊宗興說明,首季所提列預期信用減損金額,是依據GCEH所提供並 經過主要債權人與中鼎美國的財務顧問評估後的財務預測,及與主要 債權人協商並載錄於GCEH已公告的重整支持協議的還款機制,其應收 帳款預期可回收金額、以折現率回推現值為5.04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 167億元),即第一季評估應收帳款可回收金額為167億元。
此首季應收帳款可回收金額167億元、與原帳列長期應收款,再扣 除去年已提列數後,該案應收帳款餘額新台幣196億元;因此第一季 提列預期信用減損損失金額約新台幣31億元(差異數為匯率換算)。
為降低此次踩雷事件對公司財務的衝擊,楊宗興在說明會也提出, 將陸續啟動穩健財務體質方案,今年規劃盈餘轉增資;再來,預計辦 理私募現金增資,這兩案均需5月28日股東會通過;最後,輔以活化 公司資產,也就是會將手中已營運、有金流專案的工程,透過活化方 式轉給集團旗下另一上櫃公司崑鼎,讓中鼎有更充裕資金在手,強化 財務結構。
楊宗興強調,中鼎已連續五年每年新簽訂單均超過1,000億元,在 手工程案量超過3,200億元,將逐步轉換成營運資金,且集團合併現 金及約當現金為充足,足以支應營運所需。此外,主要往來銀行陸續 表達額度支持,融資計畫亦維持不變,確保資金與銀行額度無虞。
此外,楊宗興表示,今年中鼎陸續取得國光電廠、中捷運藍線BM0 1標機電系統暨機廠與主變電站統包工程及中油洲際接收站LNG儲槽興 建統包工程,目前各專案均正常執行中,也會隨工程進度認列營收並 逐步轉換成營運資金。後續亦有許多國內外大型標案商機,例如台電 幾個大型電廠、民營電廠、LNG接收站氣化設施、卡達及沙烏地大型 標案等,在建工程及新案的支撐下,中鼎定能穩定營運,度過逆境。
|
12 |
富達投資 |
|
摘錄工商A8版 |
2025-05-14 |
【陳威宏■富達投信投資長/】
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提出激進的關稅政策構想,市場對貿易戰升溫的 擔憂使金融市場劇烈波動。在此不確定環境下,許多投資人難免感到 無所適從。然而,歷史經驗顯示,秉持正確的投資觀念,堅守個人投 資計畫,長線較有機會掌握投資回報。
■波動是市場常態
股神華倫.巴菲特曾說:「除非你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持有的股票下 跌50%而不感到恐慌,否則你不應該進入股市。」
無論是經濟數據變化、貨幣與財政政策調整,或是地緣政治事件與 市場情緒的波動,都可能導致短期市場劇烈反應。這些波動雖然令人 不安,但也正是市場運作的自然組成部分,尤其將時間拉長來看,波 動反而是投資人有機會以較低價格購入優質資產的良機,正如我們購 物時,能以折扣價格買入品質同樣良好的物品一般。真正成功的投資 人,懂得將波動視為投資必經過程。
■情緒反應或令人作錯決定
當市場震盪急遽下跌,部份投資人可能企圖拋售投資以期降低損失 ,或者衝動買入以期抓住獲利契機,以致造成低價賣出或以過高價格 買入的結果。然而,基於直覺作出的反應往往未必正確,保持冷靜且 避免受情緒影響至關重要。
此外,歷史顯示,股市急遽下跌往往集中於短期內。同樣,最大規 模漲幅也通常集中在一段期間,往往在市場大跌之後出現大漲是常見 現象,反之亦然。
影響市場的因素眾多且難以掌握,預測出場高點或進場低點並不切 實際,持續參與市場,才不致錯失機會。然而,已屆退休或已退休者 因收入和投資期間有限,或可與理財顧問商討適合的相應策略。
■長線投資與多元配置是關鍵
事實上,保持投資的投資人,將可受惠於長線上升趨勢並從中獲利 ,平衡風險與回報。若投資人明白波動是投資的一部分,就更有可能 保持理性,專注長期的資產增長目標。
此外,大家都瞭解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觀念。就投資而 言,就是採取多元化配置的原則,以及分散於不同時間點投入市場。 各地區和產業的投資風險和波動有別,藉由多元化配置投資,有助降 低波動帶來的影響。同時,當市場產生變化時,必須重新檢視資產配 置,調整投資布局,掌握較佳的市場增長契機。若資產配置已偏離原 本投資計畫,亦應適時重新平衡,確保投資計畫與目標一致。
就分散時間點而言,採取定時定額方式投入市場,更有機會在市場 下跌時以折扣價格買進,長期隨著市場趨勢向上,獲取可期待的回報 。
整體而言,面對難以捉摸的市場變化,投資人應避免被市場情緒牽 著走,擁有正確的心態並放眼長線,持續參與市場比等待完美時機才 買進更實際。同時,若持續將股息或收益再投資,將能享有隨時間累 積所帶來的複利效益。
在風雨飄搖的市場中,請記住,最強大的投資策略往往不是逃避風 險,而是穿越風險。讓時間與紀律為你累積財富,才是穩健理財之道 。 |
13 |
達明 |
|
摘錄工商A 12 |
2025-05-14 |
達明機器人參加美國Automate2025,並展示四款新品。看好美國製 造業回流趨勢,台系電子業者紛紛赴美設廠,達明將搶攻智慧工廠的 自動化商機。目前達明機器人的AI協作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半導體、 電子組裝等高度自動化產業,未來將繼續與美國當地夥伴密切合作, 搶進智慧製造的商機。
今年度美國Automate展覽中,達明機器人展示四項新品,分別是高 速飛拍檢測、半導體晶圓盒搬運、智慧焊接,另外亦展示該公司的T M6S協作機器人。
高速飛拍檢測技術,主要結合AI與視覺演算法,在工件移動過程中 ,可即時完成缺陷辨識與品檢作業,實現零停機自動化品管。客戶平 均可減少40~50%的檢測時間,應用場景涵蓋汽車座椅零組件與伺服 器品質檢查,降低人為誤判與人工成本,鎖定高速、精密檢測業者等 客戶。
另方面,隨著台積電等指標半導體企業加碼投資美國,達明機器人 也積極搶攻相關廠房自動化及應用的商機。達明與自動化領導廠商M SI(微星)合作,整合AMR(自主移動機器人)與協作手臂,導入晶 圓盒搬運、無塵室自動上下料等應用。
此外,達明機器人與全球封裝測試大廠ASMPT亦展開策略結盟,深 化半導體後段製程的自動化應用,共同推動高階產線智慧升級。
|
14 |
擷發科 |
|
摘錄工商A 12 |
2025-05-14 |
美中關稅暫緩90天,供應鏈仍呈現混亂狀態,義隆董事長葉儀(日 告)表示,每家品牌廠因應方式不同,義隆依客戶需求發貨;擷發科 董事長楊健盟則透露,公司ASIC服務可依客戶自身需求,提供彈性的 晶圓代工選擇。另外,未來晶片結合軟體、演算法為顯學,義隆耕耘 AI影像辨識與邊緣運算,擷發結合新創公司Axelera AI強化視覺應用 。
供應鏈不敢隨便亂動,葉儀(日告)坦言,多數大廠仍舊觀望,因 為還是有關稅變數,以不便應萬變。他透露,以義隆調整速度來說, 約需3至6個月時間,現階段由越南或大陸產能滿足客戶,相較過往拜 登時代,現在廠商會要求提供產品履歷,對晶片業者而言,全力配合 客戶,以量制價將有助吸收相關成本。
楊健盟則指出,擷發ASIC面向全球,與晶圓代工業者多有配合,終 端產品集中22~40奈米成熟製程,在台積電、聯電皆有投片實績。他 分析,未來IC決勝關鍵在軟體打造生態系,能增加與客戶黏著度,也 減緩關稅戰衝擊。
擷發與歐洲AI加速晶片新創公司Axelera AI正式結為戰略合作夥伴 ,楊健盟透露,看上的就是擷發AI視覺軟體平台(AIVO),具備高度 的產業應用延展性,涵蓋智慧製造SOP監控、智慧物流環境監測、智 慧座艙內的安全監控,讓企業能更快速落地 AI 應用,大幅提升營運 效率與管理精準度。
義隆也積極跨足AI影像辨識與邊緣運算應用領域。在AI Camera導 入即時影像辨識與警示邏輯演算並整合邊緣運算與大數據分析,其中 ,ADAS Level 2今年下半年將量產,鎖定以商用為主之市場。
義隆除PC領域外,非PC產品線見突破,如電子紙、工控觸控及車用 觸控搭配TDDI。電子書E-paper已與前三大電子書品牌合作,工控允 許使用者戴手套操作,有助業者抵禦大環境風險。 |
15 |
台灣證交所 |
|
摘錄工商B5版 |
2025-05-14 |
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於5月4日至10日率團前往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,拜會當地交易所、主權基金、資產管理公司及保管銀行等機 構,這是繼去年10月,再次前往中東與重要機構及投資人交流,旨在 加深市場連結,宣傳台灣資本市場的優勢。
林修銘代表簽署杜拜交易所合作備忘錄(MoU),深化雙邊交易所 合作關係。杜拜為國際金融中心,杜拜交易所也是世界交易所聯合會 (WFE)會員。
本次合作備忘錄聚焦於跨境上市商品、市場推廣及資訊交換等項目 ,執行實質的合作項目,發掘更多雙邊市場互補的優勢,尤其是ETF 商品跨境掛牌,探索台灣-杜拜共同發展商品的可能性。
另外,回溯至2007年證交所與阿布達比交易所已簽署合作備忘錄, 繼去年10月拜訪阿布達比交易所,雙方已表達合作意願後,此行再度 與該交易所高層進行會談,就跨境商品進行實質討論。
此外,應杜拜交易所邀請,林修銘出席Capital Market Summit 2 025,與杜拜交易所、巴林證券交易所及及那斯達克交易所代表共同 參與「Bridging Borders:Cross-Border Capital Flows」專題與談 ,分享跨境資本流動面對的挑戰及監理風險,預期帶來的效益,以及 臺灣證券交易所聚焦的推動業務。
林修銘指出,跨境商品掛牌是促成資本流動的典範模式,證交所積 極與鄰近市場洽談跨境ETF商品掛牌,並將於今年迎來台、日合作項 目。最後,台灣與中東資本市場存在互補關係,透過跨境商品及引資 活動將帶來互利共榮。
除了接洽中東2家主要交易所;為積極宣傳台灣資本市場,持續與 當地金融機構及主權基金交流,證交所團隊積極拜訪10家金融機構及 主權基金,介紹國內市場最新發展動態。
回顧2024年人工智慧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,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作為 全球AI產業供應鏈的核心,台灣資本市場市值及成交量皆顯著增長; 更就2025年4月全球股市受到關稅議題影響,普遍呈現下跌走勢,惟 台股指數領先反彈,再次展現市場的韌性及投資人的信心。
證交所希望透過此次拜訪行程,讓中東地區的投資人能夠更深入了 解台灣市場的價值與潛力,深化雙方投資關係,並聽取外資對台灣市 場機制相關建議。
台股長期受到外資青睞,外資在台股持股比重超過四成,交易占比 更是長期維持在三成以上,成為台股價量上揚的重要支柱。2025年國 際情勢震盪,台灣股市不免也受到影響。
經統計2025年4月上旬迄今,台股指數已反彈逾20%;今年集中市 場日均成交量達3,000億元以上。此行前進中東,證交所期望能夠達 成三項任務-鏈結中東市場、引進資本及商品、提升國際能見度,戮 力壯大台灣資本市場。 |
16 |
台灣證交所 |
|
摘錄工商B5版 |
2025-05-14 |
臺灣證券交易所表示,本國及第一上市公司(含創新板公司)分別 計952家及88家,共計1,040家皆已於5月12日前完成4月營收申報作業 。依據上市公司4月營收顯示,全體上市公司營收總計3兆7,937億元 ,較113年同期成長5,053億元,年增率15.37%,營收成長公司共62 7家,衰退公司共413家。
另累計至4月全體上市公司營收總計14兆5,763億元,較113年同期 成長2兆1,120億元,年成長16.94%,營收成長公司共674家,衰退公 司共366家。
證交所表示,經瞭解全體上市公司4月營收成長較大之產業,電腦 及週邊設備業受惠AI 伺服器需求,綠能環保業因承接工程案件依進 度認列收入,半導體業受惠AI晶片需求,致4月較113年同月成長。
4月份營收衰退較大之產業中,金融保險業因金融市場波動,建材 營造業因本期完工可交屋成屋量減少,塑膠工業因市場需求疲弱使原 料價格下跌,致4月較113年同月營收衰退。
全體上市公司累計至4月營收成長較大之產業,綠能環保業因承接 工程案件依進度認列收入,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受惠AI伺服器需求,半 導體業受惠AI晶片需求,致累計營收成長。
累計前四月營收衰退較大之產業,金融保險業因金融市場波動影響 ,貿易百貨業因個別公司認列投資利益減少,其他業因依承接工程進 度認列收入及個別公司調整產品,致累計營收衰退。
證交所表示,前開營收彙總資訊,投資人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查閱 參考。
|
17 |
和泰產險 |
|
摘錄工商B6版 |
2025-05-14 |
受國內車市衰退拖累,上市車廠首季獲利皆衰退,龍頭和泰汽車( 2207)首季營收730.61億元、年增3.83%,續創同期新高,但受轉投 資事業影響,首季稅後純益43.08億元、年減26.8%,EPS為7.73元, 為近九季來次低點。
但和泰車持續深化與日本母廠豐田汽車(TMC)雙邊合作關係,13 日董事會亦決議授權董事長,於總投資金額不超過15.5億日圓(約合 新台幣3.19億元)的額度內,投資TMC股票,預計執行期間自13日起 至今年底止。
和泰車說明,每年在獲配持有的TMC股票的現金股息之後,會再擇 優投資日本股票,故今年度亦進行此項買進業務。根據往例,和泰車 皆將獲配的現金股息再增投至TMC股票。
相較於其他車廠,和泰車說明,第一季獲利衰退主要受到轉投資事 業獲利貢獻較去年同期減少,旗下雙品牌TOYOTA以及LEXUS,第一季 領牌皆仍較去年同期成長,合計市占率亦達到41.1%,本業獲利仍較 去年同期小幅成長。
但是受到轉投資事業影響,包括和泰產險、和泰興業分別因認列地 震損失及去年有一次性處分大樓利益,今年首季對和泰車的獲利貢獻 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。此外,和泰車金融資產評價首季認列金額亦較 去年同期減少,也影響了第一季整體獲利成績。
相較於今年第一季國內新車總銷量較去年同期衰退約11%,和泰車 旗下TOYOTA與LEXUS兩大品牌新車登錄量逆勢年增9.4%與14.4%,合 計市占率達到41.1%。
對於今年看法,和泰車指出,近期確實感受到市場買氣在關稅以及 貨物稅等議題仍然不明朗情況之下,致車主期待心理使得觀望態度濃 厚,買氣也較為疲弱,不過,美國關稅政策及全球經濟情勢逐步回穩 ,消費者購車信心應可回溫,因此目前對全年新車銷量成長目標仍未 有改變。
|
18 |
永豐期貨 |
|
摘錄工商B6版 |
2025-05-14 |
美中關稅停火90天,全球股市受激勵,帶動台股13日回補川普關稅 缺口,終場上漲200.6點,收在21,330.14點。台指期上漲287點,收 21,360點,期現貨正價差29.86點。
在台指期淨部位方面,三大法人淨多單減少2,155口至2,778口,其 中外資淨空單減少234口至36,513口;十大交易人中的特定法人,全 月台指期淨多單增加279口至7,365口。
選擇權未平倉量(OI)部分,周買權最大OI落在21,600點、周賣權 最大OI落在21,200點;月買權最大OI落在22,000點、月賣權最大OI落 在14,700點,全月未平倉比(put/call ratio)由0.91上升至1.14, 期交所VIX指數下降2.1至26.04。外資台指期買權淨金額3.59億元、 賣權淨金額0.04億元,整體選擇權籌碼面偏多。
永豐期貨表示,中美發出聯合聲明互降關稅使全球股市歡騰,帶動 美元與油價上漲、黃金下跌,周一美股四大指數收盤皆上漲,但川普 在簽署藥品行政命令同時,批評歐盟與其提出報復性關稅清單,美歐 關稅戰開戰。
台股方面,13日早盤跳空開高至21,626直接收復川普缺口、挑戰季 線,台積電則一舉突破季線直接挑戰年線,但台股與台積電上檔壓力 大仍需時間化解賣壓。熱門股方面,台北電腦展使AI相關概念股較活 耀,另因美中關稅停火,市場預估有搶運潮使航運類股也表現不錯。
川普尚未公布晶片關稅細節,加上貿易戰矛頭轉向歐盟市場並未平 靜,目前關稅出現兩個90天大限,若以4月9日暫停對等關稅計算第一 個大限為7月8日,第二個則為美對中關稅大限為8月10日,投資人留 意相關日期及持續關注川普動態,並美國公布的CPI。 |
19 |
臺灣期貨交易 |
|
摘錄工商B6版 |
2025-05-14 |
臺灣期貨交易所13日公告上調美元兌日圓期貨契約(XJF)、統一 FANG+ETF期貨契約(URF)、上銀期貨契約(FFF)、高端疫苗期貨契 約(QYF)等14檔期貨契約保證金,14日盤後生效。
東證期貨契約(TJF)、澳幣兌美元期貨契約(XAF)、歐元兌美元 期貨契約(XEF)、美元兌日圓期貨契約、富邦越南ETF期貨契約(R XF)、統一FANG+ETF期貨契約、小型統一FANG+ETF期貨契約(USF) 、上銀期貨契約、小型上銀期貨契約(QMF)、精英期貨契約(FVF) 、聚陽期貨契約(KSF)、小型聚陽期貨契約(SCF)、金居期貨契約 (PQF)及高端疫苗期貨契約所有月份保證金金額及適用比例,14日 一般交易結束後實施。
期交所提醒期貨交易人,期貨交易為保證金交易,須隨時關切自身 未沖銷部位的風險,瞭解保證金風險涵蓋程度,注意與期貨商約定的 風險控管措施,交易人應提高風險意識,多加注意帳戶部位及權益數 可能變化,適時繳存充裕保證金,較能避免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產生虧 損超過自身可承擔能力情事發生,維護自身交易安全。
|
20 |
臺灣期貨交易 |
|
摘錄工商B6版 |
2025-05-14 |
臺灣期貨交易所推出的四大美股指數期貨在美中貿易緩解的利多激 勵下強漲,不但收復到對等關稅公告前的指數位置,更創下波段新高 ,日KD指標持續高檔鈍化,周KD指標持續交叉向上,多方有利的上攻 格局不變;中美關稅戰暫停,推升美股大幅走高,市場買盤資金湧入 受對等關稅影響的大型科技股。
近期反彈上揚行情來自多項因素推動包括:企業財報表現佳、經濟 數據穩健、聯準會維持利率不變、美債殖利率趨穩及市場對美中協議 後10%基本關稅成為基礎情境的信心提升;川普政府轉變極端關稅政 策改為具管理彈性10%稅率,加上主要貿易國談判持續進行,市場看 到關稅衝擊逐步淡化可能。
雖然市場仍有悲觀論調,認為關稅政策可能造成美國經濟一定的影 響,導致投資與生產效率下降。由於美國經濟以內需為主,2024年貿 易總額占GDP比重18.4%,其中出口僅占7.1%;反映出美國經濟以內 需和服務業為主要驅動力,對外部貿易的依賴相對較低。即便面對地 緣政治緊張與全球供應鏈調整,美國仍具有較高的經濟韌性與政策空 間,可降低外部風險。 |